海岸工程
《海洋科学进展》2019年第3期推荐阅读: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分布

 

本期推荐阅读:

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分布研究进展

陈军辉1,2,吴丹妮1,何秀平1,2,刘丽君3,王九明1,郑 立1,2

(1.自然资源部 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61;

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3.山东大学(威海) 海洋学院, 山东 威海264209)

论文简介:

4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近海环境影响的不断加剧,在全球范围内海洋有害赤潮影响的海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有毒赤潮发生频次不断增加,海洋产毒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水体环境质量以及渔业生产都有重要影响。

近海海域是海产养殖业的主战场,而近海水环境是海洋养殖生物的栖息地,近海水环境中的产毒藻以及释放到海水中的藻毒素将直接威胁海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而威胁贝类消费者的健康。因此,对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进行有效检测/监测,阐明其来源、时空分布规律和生消过程是海产养殖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实现和保证海产养殖用海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鉴于近5年来海洋藻毒素导致人类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海洋水环境藻毒素污染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陈军辉研究员及其所在团队近几年来持续开展着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为本刊撰文论述了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全球分布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海洋环境管理、防控海洋藻毒素对近海养殖生物的污染以及保护海产品消费者健康提供科学参考。

 

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为典型海洋藻毒素在全球近海水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几乎在各大洲近海海洋中均有藻毒素分布,说明海洋藻毒素对全球近海生态环境以及海产养殖业均有潜在威胁,因此,需加强对近海水环境藻毒素污染的检测、监测和防控。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可同步测定不同类别海洋藻毒素的优点,是目前海洋藻毒素精准检测最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可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进行有效检测/监测,为阐明藻毒素来源、污染现状、时空分布格局和生消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来源,也是实现近海养殖环境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详见本期综述《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分布研究进展》,“藻毒素全球分布”图片由作者摘自http://www.whoi.edu/redtide/regions/world-distribution,其他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军辉,男,1978-02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海洋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就职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获得201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13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2016束星北青年学者等荣誉或称号。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海洋分析化学、生态环境化学及生物资源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包括:新型有机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监测技术及环境行为、海洋生物毒素化学、海洋环境代谢组学研究等。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70篇。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以及青岛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十余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论文摘要: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富集技术、仪器分析方法和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被动固相吸附和固相萃取技术是海水中海洋藻毒素的主要富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是目前近海水环境中各类海洋藻毒素检测的最有效方法;多种海洋藻毒素在全球近海水环境中有分布,且欧洲近海海水中藻毒素种类最丰富、浓度也相对较高;在中国近海水环境中多种脂溶性藻毒素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近海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洋藻毒素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重要养殖区海水中藻毒素的长期连续监测;海水中典型藻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海洋藻毒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等。

 

关键词:海洋藻毒素;海水;液质联用;被动固相吸附;固相萃取;分布特征

 

 

查看全文

 

发布日期:2019-09-03浏览次数: